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上海光機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激光科學技術專業研究所。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已形成以探索現代光學重大基礎及應用基礎前沿、發展大型激光工程技術並開拓激光與光電子高技術應用爲重點的綜...
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01人),截至2018年底,包括兩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1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激光專業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現已發展成爲以探索現代光學重大基礎及應用基礎前沿研究、發展大型激光工程技術並開拓激光與光電子高技術應用爲重點的綜合性研究...
上海光機所圍繞國家“十二五”規劃,按照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發展規劃的要求,緊密結合上海光機所“一三五”發展目標,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學、光學與激光材料科技領域與國外開展了實質性科技合作。同時,上海光機所根據各國特點制定了相應的合作政策,有計劃、有重點地策劃、設計和組織了若幹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形成了較爲成熟的國際合作模式。通過組建聯合實驗室,組織高水平國際會議,承擔多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和培養了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重實效的國際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機所在國際科技界的地位。
一、組建聯合單元,擴大上海光機所的影響力,提升所的國際學術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韓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和韓國科技部部長李周浩共同爲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辭中指出,中韓聯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積極努力,對韓、中兩國科技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韓方合作單位韓國原子能研究所是擁有50多年曆史的優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領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級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評價。上海光機所在等離子體、激光核聚變等方面取得許...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上海先進激光技術創新中心和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爲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激光科學技術專業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在致力于科技創新的同時,十分重視科普工作。多年來,上海光機所借助科研院所強大的科普資源優勢,圍繞光學與激光科學技術,積極開展公衆開放日、科普講座、科技課堂、科普作品創作等在內的系列科普工作,獲得...
9月17-21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上海光機所的大尺寸高性能紅外玻璃、三維成像敏感器光纖激光器、測距敏感器激光器、基于牛頓環電極的鋁合金電阻點焊裝備和超連續譜光源等多項科技成果參展。
上海光機所參展的大尺寸高性能紅外玻璃榮獲本屆工博會新材料專業獎,該項成果攻克了大尺寸紅外玻璃領域多項世界性科學技術難題,滿足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並打破了西方對我國技術封鎖和高性能産品禁運,在環境監測、公共安全、空間科學、智慧城市等重要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上海光機所研制的三維成像敏感器光纖激光器和測距敏感器激光器在中科院嫦娥四號關鍵載荷技術與設備專區進行了展示。這兩項載荷于今年1月3日助力“嫦娥四號”成功完成月球背面軟著陸任務。
在工博会新材料展新(产)品发布会上,上海光机所杨上陆研究员围绕基于牛顿环的铝合金电阻点焊关键新技术及高端设备做了题为“汽车组装焊接新突破——牛顿环”的现场产品发布;李家成高级工程师围绕红外玻璃的研制背景、目前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做了“大尺寸高性能红外玻璃”的现场产品发布,上述现场发布吸引了众多专业客户和现场观众的广泛关注。(科技開發處供稿)
大尺寸高性能紅外玻璃榮獲本屆工博會新材料專業獎
中科院鄧麥村秘書長、中科院上海分院瞿榮輝副院長視察上海光機所展位
楊上陸研究員作新産品發布